美国工业部的官员说,生产这种高附加值的袜子是为了与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廉价的纺织品进行竞争。
看一下这条新闻发布的时间,正好是中美两国关于纺织品贸易争端最终达成协议的日子。虽然中国加入WTO后本应享受贸易自由化,但却遭到美国单方面对纺织品的限制。在7轮反复的磋商中,中国政府最大限度地保障和维护了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利益,但这个协议仍然有数量限制。从2006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三年的时间里,美国将对中国的棉制裤子等21个类别产品继续实施数量管理。
那么,是不是到了2008年12月31日,专门针对中国的“242段”条款失效了,我们就可以完全享受贸易自由化的好处了呢?
其实,国际博弈刚刚开始。不说别的条款还有文章可做,就上文提到的“玉米”袜子,可见人家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上已经在琢磨了。但是我们的企业呢?难道永远只满足于出口大量成本低、售价也低的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袜子?
记者又想起前些天看到有媒体专门撰文,介绍西藏登山队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高科技行头。文章中专门提到了袜子。登山时,脚会出汗。如果穿的是普通的棉袜子,又呆在珠峰这样的高山上,一停止活动,汗湿的袜子就会把脚冻伤。于是,登山装备提供商为队员们专门从德国进口了一种银底气垫徒步袜。足底受力部分是用银丝、纤维组成的气垫,具有防菌和减震功效。足底易出汗的部分则专门采用了“空心”的导湿纤维,开辟多条“通道”。汗会先聚到足底导湿纤维“入口”,通过热气上升原理,趁着汗水刚出的热气,从导热纤维孔径中将足底的湿气导流到袜口,排出足部。这样,队员们再也不用担心冻伤脚了。
还有的媒体报道,正当全球女性裤袜市场持续衰退时,英国著名的袜子制造商Flude公司已转向微生物学技术的开发,在过去的几年中,这家公司已秘密地完成了全新的内裤和袜子的组合,这种新型的连体裤袜经过抗菌处理,不但穿着无痕,而且能够有效抑制因为念珠菌引起的妇女疾病。
记者在网上搜索一下,想看看我国生产的袜子有没有带高科技含量的。搜索结果中没有叫人眼前一亮的题目,倒是看到前两天的新闻说,有人摆地摊叫卖一元钱一双的“纳米袜子”,号称保穿8年,其实不过是最普通的氨纶袜子而已。
不知道我们是否真的不能研制高科技的袜子,但是记者听说过,就是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婴儿纸尿裤中的高分子吸水材料,中科院多年前就研制出来了,现在更是把吸水率提高了N倍,但是第一个出现在国内市场的纸尿裤品牌不是国产的,目前市场上高档品牌也多是进口产品。上个月,记者曾经参加了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组织的一次沙龙,该中心的总工程师顾学真说:“说起来叫人难以置信,咱们这么大一个科学院,这么多的京区研究所,2002年的统计数字表明,中科院研发的高新技术在北京落户然后产生效益的,一年不过几千万而已。”虽然近几年这个数字有了增长,但是科技成果的就地转移仍然非常不理想。
在评论此次贸易协商的结果时,有文章认为,让纺织企业苦练内功,实现纺织产品的品牌化和高附加值,对于避免贸易壁垒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但在解近渴的同时,不着手引远水怎么行?更何况这水未必就很远。西方真正恐惧的并不是中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上的优势,而是自由贸易中中国比重不断扩大后,随之而来的“中国依赖症”。对中国来说,如何尽快地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并使之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迅速提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转载请注明原出处。